行业动态
基地新闻
联系我们
- 电话:0531-86558833
- QQ:464510412 / 864615817
- 地址:济南和平路18号(燕山银座写字楼五楼)
古希腊艺术——建筑的三大柱式
古希腊艺术,是指盛行于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古希腊世界以及附近地区的艺术,古希腊艺术被视为是西方艺术的主要源头。古希腊艺术突出的特点是重视写实。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神共性使得古希腊艺术对人体的塑造充满了兴趣。古希腊艺术不仅在希腊世界盛行,还通过贸易等方式在影响了古希腊周边地域,如伊特鲁利亚地区,在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后古希腊艺术更是向东方世界传播,在罗马征服希腊后,古希腊艺术被罗马人效仿和吸收。德国学者的温克尔曼是第一个对古希腊艺术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19世纪70年代后,通过在希腊地区的考古,许多古希腊的艺术品相继被发现,大大丰富了人们对古希腊艺术的认识。
古希腊艺术发展历程和古希腊的历史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
1、黑暗时期(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
2、古风时期(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
3、古典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
4、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1世纪)
古风时期希腊柱式中的两种基本柱式--多立克柱式和爱奥尼亚柱式,分别在希腊的西部和东部产生。
三种柱式的象征:
充满男性力量的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
优雅高贵的爱奥尼柱柱式(Ionic Order)
象征青涩少女的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
一、多立克柱式
希腊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产生于公元前7世纪。其特点是比较粗大雄壮,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性柱。最早的高度与直径之比为6:1,后来改至7:1。著名的雅典卫城(Athen Acropolis)的帕提农神庙(Parthenon)即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多立克式柱子没有柱础,直接立于基石之上,柱身粗壮,柱头简单,有顶天立地般的雄伟气魄。其柱子的高、宽比(即柱高与柱基直径的比为
5.5比1,有的甚至为4比1。这是一个颇为粗壮的比例,其他柱式的比例为8~10比1,东方许多用木柱的建筑甚至达到15~20比1。多立克式柱子从上到下刻以凹槽(一般为20条)。多立克柱式虽然与其他柱子一样从下到上逐渐收缩(下粗上细),但收缩不是简单的直线式,而是在中间略微膨胀,形成一条可以感觉到的曲线,在我国的建筑术语中被称为“减杀”。这种收缩曲线使柱子显得更有弹性和力量,赋予石头以生命的韵律。多立克式柱子的柱身之上由方圆两个构件组成,下连柱身的圆形颈石,它向外挑伸的轮廓也非常注意构造优美的曲线。上接檐部的是方形石板。柱子以上是檐部。它由上承屋顶的檐壁(也称中楣)和下连柱顶的额枋(也称框缘)构成。檐壁之上还有挑出的檐口,额枋是平整的石条,干净利落,不带任何装饰,檐壁则交替由三陇板和间板构成。三陇板是长方形板面,上刻浮雕。檐壁是柱式中最富有装饰的部位。由于额枋和檐壁之高都不小于柱宽,因此多立克式的檐部看起来相当突出,往往达到柱高的1/3,早期甚至可达1/2。檐部之上的平缓屋顶相当简单,各种柱式都相同。
二、爱奥尼柱式
希腊爱奥尼柱式(Ionic Order)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它的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柱又被称为女性柱。高度与直径之比为8:1或9:1。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Temple of Athena Nike)和伊瑞克提翁神庙(Erechtheum)。
爱奥尼亚柱式和多立克柱式相比最突出的一点便是柱身更加颀长秀雅,柱子高宽之比保持在8~10比1,柱身凹槽更细,甚至被细线条取代,不再有鲜明的棱,一般达到24条。柱身收缩很不明显,也无减杀的曲线。其柱子有柱础,而柱顶的区别更明显。其柱顶由两个左右对称平列的大涡卷纹组成,两涡卷之间的颈石被缩成一条很小的装饰带,令人觉得他的柱顶就是两大涡卷,非常显眼。这种涡卷来自东方,可能是纸莎草花纹或卷须草纹的变体,在东方化风格的绘画中已常见,实际上上接近东方的爱奥尼亚人从东方学来的。这种柱身和涡卷使柱子显得挺拔秀美。柱头与柱身之间有经过装饰的、形状多变的线脚。柱头上的顶板越来越薄,以致变成螺旋饰和柱顶过梁之间的线脚。柱顶过梁分为三个水平的带状凸起。柱顶过梁上面是一条装饰得连续、流畅、自然的雕带,表现的题材用长为生动的神话情景。另外,爱奥尼亚式柱头
的典范做工都非常精细。
较之质朴的多立克式柱头,爱奥尼亚式柱头被认为更自然主义化和更富有建筑意义。事实上,在稽核和抽象的特性方面,爱奥尼亚式保持了一种强烈的抽象的装饰风格,这是的希腊的建筑更具有价值。希腊建筑在其渊源上可能受到邻近爱奥尼亚的东方建筑某些成分的影响,如波斯波利斯宫。以线性的方式表现献祭队伍形象的雕带也被认为是受到了爱奥尼要是连续雕带的影响。爱奥尼亚式建筑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大型的、被石柱林围绕的神庙联系在一起。它比多立克式建筑更加夸张,可能是受到亚洲地区东方宫殿建筑风格的影响,因为曾有希腊人在亚洲居住过。最早之爱奥尼亚式的神庙是在西元前550年至560年间,列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建于土耳其艾菲索斯Ephesus的阿尔忒弥斯神庙(Templeof Artemis)。Artemis 是希腊文的狩猎之神,到了罗马时代就称为黛安纳(Diana)。它是吕底亚国王克雷索下令修建的。从建造一开始,它就有了宏大的规模,这也是它最惊人的地方。该神庙宽55米,长110米。有两个列柱廊。外面一圈的列柱廊的圆柱以8乘20的形式排列。这些圆柱均为实心的大理石。神庙为东西方向,与大部分希腊神庙不同的是它的正面朝西。内殿前有4排柱子。
公元前6世纪,爱奥尼亚式风格就传播到了希腊大陆的雅典和意大利南部的希腊殖民城邦。公元前5世纪,传统的爱奥尼亚式建筑装饰风格发展得更加自由,当时建筑物的遗迹可以证实这一点。其中最重要的是诺克拉提斯神庙。爱奥尼亚式是希腊晚期即公元前4世纪之后建筑史们所偏爱的一种建筑风格。由于它适应了希腊后期人们对自然主义的喜爱而取代了多立克式建筑风格。
三、科林斯柱式
希腊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产生于公元前7世纪。它的比列比爱奥尼柱更为纤细,柱头是用毛莨叶(Acanthus)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科林斯柱式是装饰性最强的一种柱式,但其应用不及前两者广泛。雅典的宙斯神庙(Temple of Zeus)采用的是科林斯柱式。科林斯柱(Corinthian Order)是希腊古典建筑的第三个系统,公元前五世纪由建筑师卡利漫裘斯(Callimachus)发明于科林斯(Corinth),此亦为其名称之由来。它实际上是爱奥尼亚柱式的一个变体,两者各个部位都很相似,只是柱头以毛莨叶纹装饰,而不用爱奥尼亚式的涡卷纹。毛莨叶层叠交错环绕,并以卷须花蕾夹杂其间,看起来像是一个花枝招展的筐篮被置于圆柱顶端,其风格也由爱奥尼亚式的秀美转为豪华富丽。其优点是,在华丽美观之余还可置于建筑物的任何部位,柱头图案呈环绕状,因而适应各种观赏角度,从而在日后的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倍受欢迎,成为三大柱式之一。爱奥尼亚式柱头原先只为正面设计,并没有考虑要从任何方向来观看;然而科林斯柱式却以围绕茛叶(acanthus)的方式来表现柱头,使它能够从各个方向被欣赏。因此,科林斯柱式特殊的地方并非在于构造上之方便性,而是在于其装饰性的效果。
与多立克柱式的质朴壮实和爱奥尼亚柱式的挺拔秀雅相比,科林斯柱式更富有装饰性。不过它并不是一个独自发展出来的系统。
或许是因为科林斯柱式太过于虚饰,或许是因为希腊人太过于保守,以致于科林斯柱式在希腊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反而到了罗马时期,被罗马人加以大大的利用。罗马人将希腊多立克柱式改良,去掉凹槽,加上柱基,成为托斯坎那柱式,同时又采取爱奥尼亚柱式的涡卷与科林斯柱式的茛叶,结合而成为复合式柱式。
目前可以看到的科林斯式古希腊建筑,首推位于雅典的宙斯神庙(Temple of Zeus)。在希腊化时期,这座神庙是希腊本土最大的建筑物。
在希腊化时代柱式开始更多的转向装饰功能,原先的承受功能开始减少。在古希腊的柱式的影响下产生了古罗马五柱式。
古罗马五种柱式(
罗马多立克柱式、罗马爱奥尼柱式、罗马科林斯柱式、塔司干柱式、混合柱式)
古罗马五柱式
罗马人继承了希腊柱式﹐根据新的审美要求和技术条件加以改造和发展。他们创造了新的柱式组合﹐最重要的是券柱式。完善了科林斯柱式﹐广泛用来建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的建筑物﹐并且创造了一种在科林斯柱头上加上爱奥尼柱头的混合式柱式﹐更加华丽。他们改造了希腊多立克柱式﹐并参照伊特鲁里亚人传统发展出塔斯干柱式。这两种柱式差别不大﹐前者檐部保留了希腊多立克柱式的三陇板﹐而后者柱身没有凹槽。爱奥尼柱式变化较小﹐只把柱础改为一个圆盘和一块方板。塔斯干﹑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和混合式﹐被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称为罗马的五种柱式。其风格的差异远比希腊爱奥尼和多立克两种柱式的差异为小﹐因而失去了鲜明性。
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设计的相关知识,请继续关注济南室内设计培训—新视觉实训的相关网络资讯,谢谢大家。
- 上一篇:窗帘的使用技巧(二)--窗帘的悬挂方法
- 下一篇:罗马建筑的柱式